翻译时遇到有关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动词,是很难对付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按时髦的说法就是“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与这个人的出身、教养、性别、地位等息息相关的,而不同国籍的人有不同的习惯性动作,代表不同的意义。
英国人见面时shake hands(直译是“摇手”),法国人则serrer la main(翻译起来倒比较接近中国人“握手”的说法),因此法国人与人握手时常常就轻轻一握,很少上下猛摇。英国人对事情的赞同与否,就如中国人一般,用点头、摇头来表示,于是我们译起nod one's head或shake one's head来,就毫无困难;
上海法语翻译需要指出,法文中的hocher la tête是叫人无所适从的,因为它既可以表示“点头”,又可以表示“摇头”,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上下文,才能正确无误地翻译出来。中国人要求人举止端庄,说话时尽量减少动作,西方人说话时耸肩摊手,却是最自然不过的姿势。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时常教导孩子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与人说话时要望着对方,目不斜视。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假如一个作家描绘某一个人物“斜着眼看人”,则不必多说,读者马上就体会到这人物不太正派了。
比如,Henry James有个短篇“Four Meetings",文中叙述一位住在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区某一小镇的年轻女教师,毕生最大愿望就是到欧洲旅游,结果积蓄遭表亲骗光、夙愿难偿的故事。这位女士是位小家碧玉,文静内向,与人交谈时常俯首垂眼,羞怯怯瞟着身旁的人。作者很强调这种表情,屡次提到:"She looked at me askance", "Again she gave me her sidelong gaze"。这些话译起来就很不容易。如果译成:“她斜了眼睛来打量我”,很容易令读者误会这位女士居心不良,有所图谋。这么一来,译者无意间就把原文中所描述的温婉形象完全破坏了。我们大概只能译成“她在一旁凝望着我”之类的话。
中、英文形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动词,同样丰富多彩,要描绘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译者译得传神与作者写得生动,是同样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