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族为了保护本域文化,在翻译时常常对外来文化采用“归化”的过程处理。例如,法国人在翻译引进英国文学作品时,将英国“亲吻式”的告别改做法国“拥抱式”告别,以维护法国的传统习俗不受影响。
英国语言学家霍克斯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对很多涉及文化的地方进行了改动,例如霍克斯将(红楼梦)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中的“没米的粥”进行了引进性改良,译作bread without flour以适应其本族文化的需要。
美国人对外来文化也通常要采取“美国化”过程来加以进行改造。例如,1998年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将我国的经典传奇故事《花木兰》制作成动画片,并在美国、中国、新加坡等地热播。该片虽然保留着原有的基本故事情节,却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文化含义。从故事的主题到人物形象的刻画都被涂上鲜明的美国色彩。
故事的主题变中国传统的木兰为“孝”从军的形象为“实现自我”的形象——片中插曲中的“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就是体现。花木兰的形象塑造也富有美国色彩,花木兰虽然长着“中国式的细长眼睛”,其行为却充满了美国式的叛逆精神—谈恋爱、与人拥抱等等。这种被改造后的中国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乃至成人,其后果就很有可能导致文化殖民和文化被同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