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是牺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在译文中采取增删的方式来表达原意。这个原则既然可以成立,那么自然而然也就会提出替代的问题。
在译文语言中完全找不到与原文的词语相符或相近的词语,这在一般文体的翻译中,是比较罕见的现象。但是在文学翻译中,特别是在文风独特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这种现象并不十分罕见。这是由于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地方观念和社会生活等等不同而形成的。但是用以表现一般都存在的事物、行动、感觉、心情、经验和体会的用语,大体上都是相同、相符或相近的。即使在个别表现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总是可以找到替代的词语的。当然,日语翻译公司用以表现事物、行动、感觉、心情、经验和体会的词语,也可能出现个别不可翻译或难以传译的现象,不过总可以通过迁回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就叫做替代。
替代像增删一样,不能一概斥之为不确切。它是用和原文形式不同但作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等来替代原文中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材料的。替代应力求贴切,因此译者应当根据原作的整体含意、思想倾向、风格神韵去寻找甚至创造最大限度适应原作的替代材料。有人说,既然可以采用替代的表达方式,那就无确切性可言。这是把确切性的概念绝对化了,确切性是有一定幅度的,因而是相对的。
在这里还应该说明这样一点,原书作者在表达某种情感、思想和概念时,他所使用的语言材料是有选择的。同样一种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什么作者用此而不用彼,这往往表现出作者的写作风格,或表现出作者塑造的形象的个性。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时,也就是说寻找适当的替代材料时,要深入体会作者意图,应慎而又慎。要做到贴切的替代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这里也不能说不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何况有些词语寓义很深,其运用之妙涉及到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写作风格。在原作中它们已经是不可以用同一语言的其他词语来代替的(例如在把古诗译成现代语言或把古文译成白话文时,这种不可替代的感觉特别明显),何况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它们就更是不易替代的了。因此,
日语翻译公司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确切的替代还只能是一种理想。